立報╱呂淑姮 2011-11-16 23:00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現在的嬰兒幾乎都在醫院出生,偶爾媽媽來不及趕到醫院,就在半路上的交通工具裡生下孩子,可能還會被媒體報導一番。但是在距今不久的40多年前,偏鄉地區的孩子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助產士」的協助下來到人間。
苗栗泰安鄉衛生所的謝瑪俐,職稱就是助產士。泰雅族的謝瑪俐已經服務泰安鄉長達37個年頭,已經預備退休。提到早期在偏遠部落為婦女接生的事情,她說:「這些都應該要保存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當年部落媽媽們的生活,以及不同時代公衛護士曾經扮演過的角色。」
走過艱困的年代
謝瑪俐民國59年考上台中護校公費生,63年回苗栗服務。她說,當年無論哪種資源都很缺乏,人力、藥物、交通、資訊,和現在比起來樣樣都缺。謝瑪俐是前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山地醫護人員養成計畫培訓的醫護人才,畢業後要回部落服務。
回到部落雖是謝瑪俐的心願,但要為全鄉部落婦女服務、又沒有交通工具,該如何進行?「當然用走的囉!還有莫拉克後用的那種流籠,以前我們也常用。」山區許多地方沒有道路橋梁,往來的部落族人,都是因為載貨之故才會出入,所以謝瑪俐運氣好時,可以搭別人的三輪車或牛車便車,或是用流籠渡河,進入部落為婦女接生。
包辦產前後護理
助產士的工作並非只有孩子生下的那段時間,還包括產前產後護理,孩子的照顧;早期衛生所工作主要針對婦女,後來推廣到家庭計畫、慢性病治療,在健保開辦後,衛生所的業務內容也隨之調整。
謝瑪俐說,在退休後想多為部落長輩服務,做長者關懷部分。她說,長輩需要的不只是送餐,在照顧到每日的基礎營養之外,更要顧及心靈層面。帶部落長輩們一起出去走動、做團體活動,都是很好的陪伴。她也建議政府,在設計各項問卷時,應先與民眾有更多的互動,才能得到最多、最詳細的調查結果。
留言列表